• 环球360

  • 员工随笔

    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环球360风采 > 员工随笔

    从赵忠祥的七律《神七赞》说起

    发布时间:2011-11-24 点击人数 :3477

    前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 ,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看航天英雄太空行走成功后 ,一时心情激动,有感而发,即兴挥就《神七赞》一诗 。如下:

    飞船腾焰入云霄,载我英豪举世骄。

    出舱漫步伴天链 ,定轨疾弛巡鹊桥 。

    自古升空常似梦,从今奔月竞如潮 。

    敢请嫦娥捧陈酿,桂花香满共玉瓢。

    诗在博客上一发表,即遭多方质疑 。巴山鬼才魏明伦说这首诗是“伪七律”、“平仄错乱” 。一时评论如潮,许多网友骂老赵诗写得太烂,有的和诗调侃老赵 。其实 ,写诗言志,抒发情感而已 ,一首好的诗不一定在于对仗是否工整,平仄是否合律。我们何必拿束缚人思想的格律来责难老赵呢?在诸多评论中,让人敬佩的是李子的文章,可以看得出李子在诗词方面有很深的造诣,其他那些骂老赵的作者正像李子所说都是半吊子,又何必苛求老赵呢?
        
    本人少年时也背诵过平仄的歌诀(即格式),也看过《声律启蒙》一书 ,对诗的知识 ,略知一些皮毛,至所以写不出律诗 ,因为写诗太难了。我们现在都称古人写的诗为古体诗,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,古人的诗从格律上看,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。古体诗又称为古诗或古风,除了押韵之外,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 ,这是一种半自由体的诗。近体诗又称今体诗,有严密的格律,像七律、七绝都属近体诗。网友批评老赵的诗平仄错乱,其实写律诗最难掌握的就是平仄,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。要清楚什么是平仄 ,先要知道汉语的四声调 。今天的普通话有四种声调 :阴平、阳平、上声、去声 ;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:平声、上声、去声、入声,但和今天的普通话比有大变化。写律诗是以古汉语的声调为标准的。所以,李子说老赵不懂入声字就是这个道理。辨别入声是辨别平仄的一大障碍,入声是一个很短促的调子,南方许多方言里还保存着入声,而北方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口语里 ,入声已经消失了,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,有的变为阳平 ,有的变为上声,有的变为去声 。所以,不是那些专家,我们很难辨别入声字。所谓平仄 ,平指的是古汉语的上平声、下平声 ,仄是指古汉语里的上声、去声、入声。
       
    纵观赵忠祥的〈神七赞〉诗,押的是下平声“二萧”韵,无出韵,完全准确。如果把〈神七赞〉拆为四联来看(拆开来不讲究粘的问题,合成一首要讲究粘的问题),除第八句外(第七句是特定的句子),每联的平仄并无错乱,中间两联对仗也较工整,所以老赵写诗还是有一定基础的。
        
    至于失粘、失对及平仄不依常格的拗句 ,在唐诗和宋诗中也不属罕见,例如 :

        

    (唐)崔颢

    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 。

    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。

    晴川历历汉阳树 ,芳草萋萋鹦鹉洲。

    日暮乡关何处是 ?烟波江上使人愁!

    这首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,后半首才是律诗。前半首按魏明伦的说法,就是平仄错乱 ,对仗也不完全工整 。可是它却能千古传诵,并当时受诗仙李白的大大赞赏,这是何故?也许人们说 ,在律诗尚未定型化的时候,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依照律诗的平仄格式 。可是到了宋代,律诗已经定型化了吧 ,宋代大文豪苏轼还是有意识地写了一首古风式的律诗,如 :

    寿星院寒碧轩

    (宋)苏轼

    清风肃肃摇窗扉,窗前修竹一尺围。

    纷纷苍雪落夏簟,冉冉绿雾沾人衣。

    日高山蝉抱叶响,人静翠羽穿林飞。

    道人绝粒对寒碧 ,为问鹤骨何缘肥 ?

    “这首诗第一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(“摇”),这种三平调已经给人一种古风的感觉。第二句如果拿“平平仄仄仄平平”来衡量,第六字应平而用仄(“尺”字古属入声)。第三句如果拿“平平仄仄平平仄”来衡量,第六字应平而用仄(“夏”)。第四句如果拿“仄仄平平仄仄平”来衡量,第三、第四字应平而用仄(“绿雾”),第六字应仄而用平(“人”) 。第五句如果拿“平平仄仄平平仄”来衡量,第四字应仄而用平(“蝉”),第六字应平而用仄(“叶”)。第六句如果拿“仄仄平平仄仄平”来衡量,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(“翠羽”) ,第六字应仄而用平(“林”)。第八句如果拿“仄仄平平仄仄平”来衡量,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(“鹤骨”),第六字应仄而用平(“缘”) 。第七句第五字(“对”)也不合于一般平仄规则。跟“摇窗扉”一样,“沾人衣”“穿林飞”“何缘肥”都是三平调,更显得是古风的格调 。作者又有意识地造成失对和失粘。古人把这种诗称为“拗体” 。拗体自然不是律诗的正轨 ,后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人是很少的。”(以上文摘于王力的《诗词格律》)。 
        
    古人尚且也不按严密的格律去写诗 ,我们今人写诗又何必要拿格律来束缚自己呢?而且,这些不按格律写的诗也都能传诵千古,可见诗的好坏是不以格律来衡量的。


    上一页:我们曾经年轻过 下一页:一片叶子的情愫
    
  • XML地图